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机动车辆智能保险证信息统计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21:20:21  浏览:85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机动车辆智能保险证信息统计问题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机动车辆智能保险证信息统计问题的通知
保监发〔2001〕117号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兵团保险公司、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海口分公司:

  为做好机动车辆智能保险证的信息统计、分析工作,现将《机动车辆保险证标准信息统计表(一、二)》(详见附件)印发给你们。各保险公司应按下列要求,做好保险证标准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

  

  一、季报

  各保险公司应于季度终了后,认真填列《机动车辆保险证标准信息统计表(一、二)》,并对车险业务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在季度终了后30日内,将数据盘(数据盘格式另行下发)以及书面分析报告报中国保监会财会部、财险部和当地保监办以及当地保险同业公会各一份。

  二、年报

  各保险公司应于年度终了后,按上述规定填报季报,并根据标准信息形成“机动车辆保险证标准信息统计库”。统计库的横向结构为《机动车辆保险证标准信息统计表》的横表头(其中:车损险、三者险、各附加险均单独形成一列);统计库的纵向结构分别为:车辆类型、经营性质、使用时间、制造时间、行驶区域范围、是否固定停放、是否单人驾驶、性别(在单人驾驶项下列示,下同)、婚姻状况、领驾驶证时间、职业类别、婚姻状况、个人嗜好、违章记录等(统计库结构盘另行下发),统计库以EXCEL方式存储。各保险公司应结合统计库的统计数据,对车险业务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将数据盘以及书面分析报告于次年2月15日前分别报中国保监会财会部、财险部和当地保监办以及当地保险同业公会各一份。

  

  

  附件:1、机动车辆保险证标准信息统计表(一、二)

  2、机动车辆保险证标准信息统计表填表说明

  

二OO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孜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甘办发〔2007〕41号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孜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省、州属行政企事业单位:
《甘孜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各县、各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四月六日

  甘孜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川府办发〔2007〕11号)和《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目标管理工作办法(暂行)〉的通知》(甘委发〔2005〕10号)规定,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州政府对安全生产实行目标管理制度。
州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实施范围:各县人民政府(含海螺沟管理局,下同)、州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州安委会)全体成员单位、州级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和省驻州单位(含直属单位,下同)。
第二章 目标管理体系
第三条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一)甘孜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工作实行州长负责制,州长为全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人,副州长按分工组织全州相关安全生产目标的实施。
(二)各县人民政府县长为本县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人,对州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向州长负责,副县长按分工对本县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人负责,组织本县相关安全生产目标的落实。
(三)州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系统安全生产目标的实施。其他领导按职责分工对责任人负责。
第四条 目标管理组织体系。
(一)州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州长负责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组织,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秘书长具体负责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考评、奖惩等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
(二)州安委会负责全州安全生产总目标的分解并做好各县、各单位目标制定中的审核、实施中的监控、年终考评等具体工作。
(三)各目标责任人具体承担本县、本部门目标任务的组织实施。各目标责任单位要建立健全制度,落实机构和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目标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四)州目标办对全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
(五)州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州安办)为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工作办事机构,负责全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日常工作,具体组织目标的实施、管理和考核工作。
第三章 目标的制定、内容与下达
第五条 目标制定依据。
(一)省政府下达我州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二) 州委、州政府对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所确定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上级主管部门部署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第六条 目标分类和内容
安全生产目标分为控制目标、工作目标两类。
(一)控制目标(70分)。控制目标为当年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控制指标。各类伤亡事故及重点行业(领域)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控制情况等。
(二)工作目标(30分)。工作目标为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和要求。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年度及阶段性工作计划安排、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依法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州级以上挂牌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及完成省政府、州委、州政府部署和交办的有关工作任务要求。
目标由州安委会制定报经州政府审定后分解下达。
第七条 目标分解。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按照州安委会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逐级量化分解并将分解落实情况抄州安办备案。
第八条 目标调整。为保证目标的严肃性,原则不对目标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确需调整目标的,必须在当年度9月15日前,以专题请示送州安办审查后报州政府批准,由州安委会下达调整。
(一)因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使目标不能实现的。
(二)涉及国家、省和全州安全生产全局工作任务变化和其他特殊情况的。
第四章 目标监控与考评
第九条 目标监控。采取点上抽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适时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对目标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随时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及时反馈目标完成情况。
第十条 检查与考评。
(一)半年自查。当年6月25日前,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对上半年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报州安委会,州安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抽查和检查。
(二)年终考评。当年12月25日前,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和省驻州单位对本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写出自查报告报州安委会。
次年1月5日前,州安委会组织对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抽查并对未被抽查单位的自查报告进行集中审查。
次年1月15日前,州安办对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的考评情况进行复核,形成全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执行情况报告,由州安委会审核后报州政府审定。
第十一条 目标考评计分办法。基本分为100分(控制目标基本分+工作目标基本分),采用倒扣计分法,每项扣分至该项基本分扣完为止。
(一)控制目标。基本分为70分。
1、县人民政府。
①死亡控制目标。基本分为30分。
各类伤亡事故死亡人数低于州政府下达安全生产目标数的县,获得本项基本分。
伤亡事故死亡人数突破州政府下达安全生产目标数的县,该项考评不得分。在此基础上,突破死亡控制目标100%及以上的县,当年安全生产目标实行“一票否决”。
②重特大事故。基本分为40分。
凡发生国务院或省政府认定的特大事故的县,当年安全生产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在州委、州政府对县的综合目标考核中不纳入评奖范围。
凡发生重大事故的县,该项考评不得分;全年发生2起重大事故的县,当年安全生产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全年发生3起重大事故的县,在州委、州政府对县的综合目标考核中降低一个评奖等次;全年发生4起及以上重大事故的县,在州委、州政府对县的综合目标考核中不纳入评奖范围。对外地车(县外)在当地发生重大事故但事故主要责任不在发生地的县,每发生1起重大事故按0.5起计算考核。
2、州安委会成员单位
①死亡控制目标。基本分为30分。
伤亡事故死亡人数低于州政府下达安全生产目标数的州级部门获得本项基本分。
伤亡事故死亡人数突破州政府下达安全生产目标数的,该项考评不得分。
②重特大事故。基本分为40分。
发生省和国务院认定的特大或特别重大事故的州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该项考评不得分,当年安全生产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其中,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不纳入综合目标评奖范围;发生特大事故的,在州委、州政府对州级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中降低一个评奖等次;年内连续发生3起以上特大事故的,在州委、州政府对州级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中不纳入评奖范围。
发生重大事故的州级安全生产行业主管部门,重大事故件数低于前三年平均数的,获得该项考评的基本分;重大事故件数突破前三年平均数的,该项考评不得分;重大事故件数突破前三年平均数100%的,当年安全生产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在州委、州政府对州级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降低一个考核等次;重大事故件数突破前三年平均数200%的,当年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综合目标考核均实行“一票否决”,不纳入评奖范围。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高危行业监管部门的考核,按照州政府当年下达控制考核指标考核,突破州政府当年下达控制考核指标100%及以上的,当年安全生产目标实行“一票否决”。
3、州级各部门。
州级部门(含直属单位)和省驻州单位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或当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超过3人(含3人)的,当年在州委、州政府对州级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中降低一个评奖等次;凡发生特大事故或全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人(含10人)的,当年在州委、州政府对州级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中不纳入评奖范围。
(二)工作目标。基本分为30分。具体计扣分标准和方法由州安委会制订。
(三)其他扣分项目
1、当年安全生产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通报批评的,扣20分。
2、当年安全生产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批评的,扣10分。
3、当年安全生产工作受省级部门、州委、州政府及州安委会通报批评的,每次分别按5分及2分的档次扣分。
4、同一事件同时受到中央、省、州通报批评的,按最高级别扣分。
5、造成不良影响事件,查有实据的,每发生一件扣3分。
6、被考核县、部门在考核中弄虚作假的,视情节轻重从考评得分中扣减10-20分并通报批评。
7、隐瞒事故的加重处罚。经查实,隐瞒一般事故的扣20分;隐瞒重大以上(含重大)事故的,当年安全生产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并在全州综合目标考核中降低一个考核等次。
(四)加分项目
1、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特别突出,当年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加10分;获得省级部门和州委、州政府(含州安委会)表彰的,加5分;获得州委、州政府领导批示表扬的,一次加2分。同项内容按最高级别计分,本项加分最高不超过20分。
2、安全生产工作创新,被省级以上有关部门认可推广的,加10分;被州政府或州安委会认可推广的,加5分。同项内容按最高级别计分,本项加分最高不超过15分。
3、死亡人数控制指标连续3年下降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加10分;连续3年未发生特大事故的县人民政府,加15分。
4、安全生产宣传报道成绩显著,被州级以上主要报刊、电视台宣传报道采用,每刊登(播送)1条信息,中央级别加3分,省级加2分,州级加1分;被州委、州政府或州安委会信息载体上采用,每1条加2分或1分。同项内容按最高级别计分,本项加分最高不超过10分。
第五章 考核结果与奖惩
第十二条 考核结果。考核得分在70分(含70分)以上且无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一票否决”项的县人民政府和州级有关部门为完成安全生产目标单位;其中,完成目标县考核得分排名前6名,州级部门考核得分排名前10名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其他为安全生产工作合格单位。考核得分在70分以下或有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一票否决”项的县人民政府和州级有关部门为未完成安全生产目标单位。
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在通知被考核单位的同时,抄送州委组织部和州人事局。
第十三条 表彰。州安委会依据考评得分,提出考评意见,报经州政府批准后,由州政府对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予以通报表彰或奖励。
第十四条 惩处。
(一)依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未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向州政府写出书面整改意见。
其中,凡发生特大事故或重大事故4起(含4起)以上的县、发生特大事故或全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人(含10人)的州级部门,年度内不得参与州政府组织的所有评先评优。
(二)连续两年未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向州政府写出书面整改意见,年度内不得评先评优。
(三)连续3年未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由州安委会提出处理意见后报州政府审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五条 各县人民政府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县实际制订本县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并报州安办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州安办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关于发布《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2012年版)》的通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学技术部 环境保护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2012年版)》的通告

工信部联节〔2012〕620号



  为落实《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低毒低害和无毒无害原料,减少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现发布《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2012年版)》。

  附件:《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2012年版)》

http://www.most.gov.cn/tztg/201301/W020130123536474843124.pdf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 技 部
                             环 境 保 护 部
                             2012年12月27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